近日,杭州公交纵火案引发全社会关注。事件中,许多乘客没能及时敲碎玻璃逃生,不少热心市民在营救时由于方法不正确,也没能顺利打碎玻璃,再次凸显公众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方面的缺失。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41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6%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掌握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不够,93.5%的受访者建议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作为中小学[微博]的必修课。
63.6%受访者坦言掌握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不够
“我的应急知识储备基本为零。”在江苏省南京市工作的王海亮觉得,自己几乎没有掌握任何应急反应技能,遇到突发事件,第一反应就是给朋友打电话。公司开会时会讲一些消防方面的知识,但自己往往不重视。
“现在经常看到一些电梯惊魂的事例,地震、泥石流等灾害也造成很大生命财产损失,不会这些应急知识的话确实很危险。”王海亮意识到,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平时很难通过比较方便的途径获取相关知识,希望能有一些手机推送等方便的服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高学科认为,如今每个家庭都电气燃气化,生活安全隐患加剧,如果每个人都掌握基本的应急知识,能够减少很大一部分悲剧。“前不久,有一家饭店煤气管道爆炸造成十几人受伤, 其中几位员工重度烧伤,缺乏这方面的防范意识是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63.6%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掌握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不够。
在几个常用到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中,受访者知晓率最高的是“用逃生锤敲击公交车玻璃四角逃生”(84.5%),其他依次是“燃气泄漏要速关阀门、打开门窗”(73.1%)、“遭遇火灾要低姿态爬行”(70.4%)、“遇火灾时会正确使用灭火器”(70.0%)、地震来袭最好躲进卫生间(60.1%)、“遭遇洪水要最快找到漂浮物”(48.5%)、“熟记疏散逃生路线”(48.1%)、“遭遇风暴不宜躲在危墙、病树后面”(47.8%)。仅25.6%的受访者知道“泥石流逃生要往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山坡上跑”。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李雯认为,目前我国公众安全知识、技能比较欠缺,安全意识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比如,乘地铁时,没有几个人会注意紧急出口在哪儿;住旅店,很少有人会看一下逃生路线图。“公共安全知识储备是国民素养的一部分,但是现在,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中,还是工作当中,都没有充分提供这方面的知识。”
60.6%受访者直言身边无处可学突发事件应急知识
调查揭示,受访者平时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来源依次为“电视(广播)”(71.9%)、“网络”(69.3%)、“宣传册”(44.0%)、“报刊杂志”(42.9%)、“学校教育”(29.1%)、“家人朋友”(28.9%)、“自救知识培训”(27.6%)等。
76.7%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条件,会主动学习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但60.6%的受访者直言,现在身边没有地方可以学习。
北京市消防局原副局长李进向记者介绍,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务院应急办、各地方政府、省区市应急办,以及消防、急救、民防、地震、气象等专业应急部门,都在积极开展应急知识的管理、宣传、培训、演练工作。但总体而言,目前公众应急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仍然不够,在校大中小学生、社区老百姓、城市外来人口等,都是知识普及的薄弱环节。
李雯认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社会及媒体的曝光下,应急知识会受到关注,但是,公众查到的知识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总体而言,目前公众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来源比较零散。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依靠中小学的系统性教育。
调查显示,67.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针对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做得不好。而认为自己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的受访者仅占29.1%。
93.5%的受访者赞同,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应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王海亮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知识非常必要。“我儿子被告知在超市和商场不能扶滚梯的扶手,以后他每次都能记住,还会提醒其他小朋友。”小时候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一旦形成印象,这种应急的能力就会成为我们的基本反应。
李雯指出,对于中小学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目前国家在政策层面、业务层面都进行了整体规划,但是具体到实际行动上,一些学校就只是蜻蜓点水、做做样子。“突发事件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整体上工作有这么大的盲点的话,安全防范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因为风险始终存在。”
李雯认为,整体全体国民的应急知识水平,要从源头抓起,从学校抓起。今天的孩子就是以后社会的中坚力量,学生的安全教育抓好了,安全素养提升了,那整个国民的安全素养就都提升了。同时,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相对于成年人,他们更容易在安全事故中受到伤害,最需要补上这一课。
上一篇:
中学老师经营色情网站 两月获利4万余元
下一篇:
男孩危机惹议:公众场合要妈妈亲亲抱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