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时间一文不值,有些时间能让你一生记忆:2分钟时间的迟到,可让一个考生要多花一年时间来获得一次高考机会,而“制度”豁免不了“人情”的无奈,显然让主事人刻骨铭心。
6月8日下午,上海市静安区华东模范中学一名考生因迟到两分钟,被警察和工作人员拦在门外。现场考生的妈妈三次下跪请求,希望老师能让学生考试。但请求无效,最终该考生痛失今年高考。事件被报道后引起争议,有人认为照章办事执行有力,有人则以为应人性化,制度应有人情温度。
“制度”于人情社会上的建立,常常在现实中体现“制度”与“人情”的较量。人情体谅,礼尚往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作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日常行为融入国民性格中。而在推行以法治国的现代社会中,许多时候,我们也看到“人情”却往往与“制度”呈胶着状态,左右难分,是非难辨。
考生考试进入考场,有时间规定,按照高考要求,过了某个时间点不能进入考场。其目的是通过程序正义来保护高考最大公平,这是基本共识。高考三十年来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最大的人才选拔考试,与程序的正常运转不无关联,而统一时间开始、统一时间结束、营造宜考安静环境,是考试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这些组成部分,公平天平就要失衡,高考信用要缺失。
细察该考生的迟到原因,是自行车出了点小故障,“人性化”的角度思考下似乎“有情可原”。而考生的妈妈三跪老师,诚意可鉴,于何种角度,都有其动容之处,值得同情。若论人情体谅,当网开一面,绿灯放行。但是,“同情”和“人情”均不是制度题中之义。对该考生“同情”了,意味着“特别”对其缩小了制度范围,也就是对其他考生扩大了制度外延:他的迟到进场会影响到其他考生,甚至正常的水平发挥,“不公平”就此而生。以一人之故而影响了大多数人,这与“人性化”的旨义大相径庭。
“高考一驾到,全民皆让道”的现象,其“病态”式的被重视,虽有争议,却是事实。老师、父母对高考倾注精力,“准时”应是叮嘱要项之一。如果考生并非不知道考试时间,那么提前到考场,早早做准备,是重视这种“人生大考”的考生通行的做法。“踩点”掐时间,跟玩火者无异,一旦失手,风险只能自负。把责任推卸到制度和监考老师,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的说法,往小里说就是把风险平摊甚至扩大到考场上的其他考生,往大里说是腐蚀高考尊严,败坏高考威信。
“制度应葆有人情温度”,虽然看似更能体现“德治”的含义,但事实上,“制度”的符号排序其实是在“人情”之下,“人情”看似处处能“通融”物事,但一旦超越了“制度”之外,却是以牺牲了他人利益、扰乱公序为代价。“人情”若沦为个人谋取私利的“私德”,与“公德”相悖,在法治文明社会中必遇尴尬。
人情温度应在制度的框架内,才能更好的传递,追求制度之内的人性化。而人情充盈、有着人性关怀的制度,也不会是冰冷代名词。才会使“制度葆有人情温度”少遇现实尴尬。
林高三家教 http://www.0773teach.com/teacher.asp?kemu=高三数学
桂林初中科学家教 http://www.0773teach.com/teacher.asp?kemu=初三科学
桂林初中英语家教 http://www.0773teach.com/teacher.asp?kemu=初三英语
上一篇:
广东2012高考6月27日前公布成绩
下一篇:
华西都市报:禁给未成年人整容关键仍在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