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英国学生问中国学生一天上课的时间。有老师回答:“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那些惊讶的孩子就此得出一个结论:那中国的学生肯定不喜欢上学。这是发生在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95名乡村教师(简称资教生)赴英国中小学考察中的一个场景,也是教师们的一个“发现”。(中国青年报1月17日)
在官员公费出国已是家常便饭的情况下,教师出国考察,其实是比官员出国考察更有意义的事。从媒体报道看,这次乡村教师出国考察,安排得较为紧凑,是实打实的培训。至于是乡村教师还是城市教师,在笔者看来,从培训的机会以及效用看,乡村教师更应该出国考察。相对于城市教师来说,乡村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十分有限,而从教育均衡角度出发,未来要把更多的培训机会、发展机会,提供给教育不发达、薄弱的乡村学校教师。崔永元推出的公益教师培训项目,面向乡村教师,就有这方面的意图。
组织95名乡村教师出国考察,这对于地方教育部门来说,算得上大手笔了。一些舆论认为,组织乡村教师出国考察,对乡村学校来说可能意义不大,言外之意是,担心这是作秀,且演变为“公费旅游”,如果要组织教师出国考察,城市学校教师可能更合适一些,另外,花这么大笔经费出国,还不如让更多教师能在国内进行培训。
但是,要打消大家对于教师出国考察,变为“公费旅游”的疑虑,更应该关注这种考察究竟能对现实教育产生怎样的作用。比如考察发现的英国孩子认为“中国学生不喜欢上学”的结论,就多少说明我国中小学教育与英国教育的差距。英国小孩自然反应说出的不过是“常识”,而我们的教师,却似乎第一次发现这样的“常识”。可事实上,这样的“常识”,就在学校,就在老师身边,可却被故意回避掉了。假如有学生告诉老师,我不喜欢这样的学校,我不喜欢上学,他不但要被老师好好“教育”,他的父母也可能被叫到学校,做思想工作。
这样看来,这95名乡村教师到英国去考察,是有一些价值的,至少他们可以认识到,原来我们进行的教育,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真正快乐的学习是怎样的模样。可是,意识到学生不快乐之后,他们能把学得的先进教育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吗?还是只能变为一本学习论文集,记录这段曾经让他们产生思想波澜的考察经历?
念生根发芽的。反过来,这只会加重对现实教育的无奈,让教师们处于一种人格分裂的状态。——明知这样做对学生不妥,但在现行的中高考制度和教师评价体系中,却只能跟着高考指挥棒,对学生进行灌输。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网友们对近年来教育部门组织大中小学学校校长、教师出国考察、培训,颇有意见。所以,组织教师考察国外教育,应不能止于出版一本论文集,将其作为“考察成果”,而应该想办法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这可从两面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对现行教育管理、评价制度进行反思,并切实推进改革,如果政府部门认为把老师派出学习,就能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显然没有抓住当前教育问题的难点。 其次,可以从这些教师中,选择部分进行试点,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理解的快乐学习,在学生中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学校和政府部门要为他们在教改创新中遇到的难题,排忧解难,如此,也就从点到面,逐步推进教改,让快乐学习回到学生中来。
看来,这95名乡村教师到英国去考察,是有一些价值的,至少他们可以认识到,原来我们进行的教育,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真正快乐的学习是怎样的模样。可是,意识到学生不快乐之后,他们能把学得的先进教育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吗?还是只能变为一本学习论文集,记录这段曾经让他们产生思想波澜的考察经历? 在考察中,教师们发现,“孩子们似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感兴趣的课程。”除英语、数学、体育、科学等必修课外,它们还包括服装设计、食品加工、烹饪、裁缝、工艺、商业、广告鉴赏、文学、戏剧、健康、旅游等等。那么,他们可不可以(或者建议学校)也在学校里开设这些课程,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呢?结果已经从上一轮的课改中得到,这一轮的课改,在中学里推出了选修课,可是,凡是与高考无关的科目,都不被学校和老师重视,觉得这是白费时间,结果是学生们所有学习时间,全部围着高考科目转。 教师们还发现,一所学校后面有一片小树林,是孩子们户外学习的场所。一块空地里放着小黑板和一些小板凳,表明那是讲故事和认字的地方。往树林里走,有一片烧烤区。资教生们恰好遇上两位老师和几个孩子正在烤棉花糖和面包。小朋友们热情地邀请中国客人品尝他们的手艺。还有一些孩子在爬树,欢呼声不断。这与国内教学多不一样,教师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把课堂搬进大自然吗?我相信,即便老师有这样的打算,也会被学校劝阻——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这是教学吗?其实,就在10多年前,还有不少学校乐于组织学生秋游、春游、学农,可近年来,在安全责任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已经不组织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了,就是在校内,也不允许学生“追逐打闹”,下课休息时也得乖乖坐在教室里,上厕所也得请示汇报,所谓“圈养教育”。 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很重要,可是,如果只有教育理念转变,但教育管理、评价制度不变,是不可能让新理
教师们还发现,一所学校后面有一片小树林,是孩子们户外学习的场所。一块空地里放着小黑板和一些小板凳,表明那是讲故事和认字的地方。往树林里走,有一片烧烤区。资教生们恰好遇上两位老师和几个孩子正在烤棉花糖和面包。小朋友们热情地邀请中国客人品尝他们的手艺。还有一些孩子在爬树,欢呼声不断。这与国内教学多不一样,教师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把课堂搬进大自然吗?我相信,即便老师有这样的打算,也会被学校劝阻——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这是教学吗?其实,就在10多年前,还有不少学校乐于组织学生秋游、春游、学农,可近年来,在安全责任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已经不组织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了,就是在校内,也不允许学生“追逐打闹”,下课休息时也得乖乖坐在教室里,上厕所也得请示汇报,所谓“圈养教育”。
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很重要,可是,如果只有教育理念转变,但教育管理、评价制度不变,是不可能让新理念生根发芽的。反过来,这只会加重对现实教育的无奈,让教师们处于一种人格分裂的状态。——明知这样做对学生不妥,但在现行的中高考制度和教师评价体系中,却只能跟着高考指挥棒,对学生进行灌输。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网友们对近年来教育部门组织大中小学学校校长、教师出国考察、培训,颇有意见。所以,组织教师考察国外教育,应不能止于出版一本论文集,将其作为“考察成果”,而应该想办法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这可从两面努力。
在考察中,教师们发现,“孩子们似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感兴趣的课程。”除英语、数学、体育、科学等必修课外,它们还包括服装设计、食品加工、烹饪、裁缝、工艺、商业、广告鉴赏、文学、戏剧、健康、旅游等等。那么,他们可不可以(或者建议学校)也在学校里开设这些课程,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呢?结果已经从上一轮的课改中得到,这一轮的课改,在中学里推出了选修课,可是,凡是与高考无关的科目,都不被学校和老师重视,觉得这是白费时间,结果是学生们所有学习时间,全部围着高考科目转。
念生根发芽的。反过来,这只会加重对现实教育的无奈,让教师们处于一种人格分裂的状态。——明知这样做对学生不妥,但在现行的中高考制度和教师评价体系中,却只能跟着高考指挥棒,对学生进行灌输。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网友们对近年来教育部门组织大中小学学校校长、教师出国考察、培训,颇有意见。所以,组织教师考察国外教育,应不能止于出版一本论文集,将其作为“考察成果”,而应该想办法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这可从两面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对现行教育管理、评价制度进行反思,并切实推进改革,如果政府部门认为把老师派出学习,就能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显然没有抓住当前教育问题的难点。 其次,可以从这些教师中,选择部分进行试点,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理解的快乐学习,在学生中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学校和政府部门要为他们在教改创新中遇到的难题,排忧解难,如此,也就从点到面,逐步推进教改,让快乐学习回到学生中来。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对现行教育管理、评价制度进行反思,并切实推进改革,如果政府部门认为把老师派出学习,就能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显然没有抓住当前教育问题的难点。
其次,可以从这些教师中,选择部分进行试点,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理解的快乐学习,在学生中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学校和政府部门要为他们在教改创新中遇到的难题,排忧解难,如此,也就从点到面,逐步推进教改,让快乐学习回到学生中来。
上一篇:
怎样鼓励孩子做家务
下一篇:
如何让孩子自愿的去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