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家教网http://www.0773teach.com/
当我把9 岁的年纪的小孩带到法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法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同学能在课堂上放声大笑,天天至少让同学玩2个小时,下战书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法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小孩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能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临她布满善意的笑容,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小孩带到法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小孩天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致勃勃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法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小孩叫到眼前,问他法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法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蜜意怀念中国教育。好像加倍深刻地舆解了为何中国小孩总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外,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小孩的英语上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藏书楼,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功课。”这叫功课吗?一看小孩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泣笑不得.《中国的昨天与今天》,这样大的标题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小孩坦然相告:教师说法国事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先容自己祖先糊口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舆、文化,分析它与法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 岁的年纪的小孩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 岁的年纪的小孩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小孩就完成了这篇功课。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由于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由于我看见小孩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 岁的年纪。
小孩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法国的小学教育。有一次,我问小孩的教师:“你们怎么不让小孩背记一些枢纽的东西呢?”教师笑着说:“对人的制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枢纽: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适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制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硕,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慧,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挺的小孩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功课、严格的测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可是呢,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灿烂,可是呢,面临需要每个人施展制造力的信息社会,面临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阅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上一篇:
中国家长为什么“迷信”英语外教
下一篇:
不通年龄的孩子该如何学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