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授”下乡忙
满头大汗,脸色黝黑,58岁的彭友林随手摘下一根长豆角就往嘴里塞,“好甜,可以生吃的。”他边往记者手里塞生豆角,边转到另一头,“这是扁豆,花开得多好看;这是辣椒,这是西红柿……”
如果不是之前在办公室见过他,有人介绍他是大名鼎鼎的“扁豆教授”,记者觉得,他与自己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父亲没有两样。
“就是农民,教授级农民。”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文龙介绍说,他所在的学院,26名教授、副教授以及他们的科研团队,大多数人长年往农村跑,挑粪施肥,翻地锄草,日晒雨淋,个个跟农民没什么两样,彭友林只是其中的一位。
“10多年前,扁豆还只能在中秋节前后吃到,现在端午节就摆在了百姓餐桌上,时间提前了105天。”七月火热的太阳下,城郊的实验田里,彭友林领着记者穿行在长势正旺的扁豆架中,这是他一辈子最自豪的成果之一。为此,他在一个山坳里整整种了10年扁豆,大热天,爱人孩子都帮着一起挑水浇菜。
不仅仅扁豆,长豆角、冬瓜、茭白、藕尖,湘北农村常种的蔬菜,都是彭友林们研究的对象。为此,他连续两届成为湖南省和常德市的科技特派员,迄今已5年。
李蜜,专攻蔬菜的副教授,近50岁了,也是每个周末往农村跑,如今已当了5年的科技特派员。记者采访时,他刚从湘西泸溪回来。他说,泸溪有一种“玻璃椒”非常有名,全县种了5万多亩,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前这个栽种了300多年的辣椒从没有过病虫害,这些年开始有了,他认为是品种退化等原因,因此才领着几名研究生采了些样品回来。“一定要找出对付办法。”他说。而此前,他就在石门成功地解决了“高山萝卜”的病虫害问题,并且领着当地农民开发了萝卜汁和萝卜干等新品种。
彭友林和李蜜,只是这群农民教授的代表之一。学特种动物养殖的韩庆,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长期泡在湖边水里,因为他所在的团队,在著名教授杨品红的带领下,做足了“洞庭水产养殖”的文章——珍珠养育、土鲇鱼的人工繁养研究、鱼类病虫害防治等,特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背瘤丽蛙的人工繁殖”,是世界级难题,他们一搞就是十几年.
桂林高三数学家教 http://www.0773teach.com/teacher.asp?kemu=高三数学
桂林高三家教 http://www.0773teach.com/teacher.asp?kemu=高三数学
桂林初中科学家教 http://www.0773teach.com/teacher.asp?kemu=初三科学
上一篇:
发挥四个自觉作用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下一篇:
沈阳发布16条“禁令”规范教育行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