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时间来大致区分的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现在大约有三次在日华人在服务行业的创业潮。第一次,记忆中大约是从上世纪的九三年春季开始,在日华人出现了一波服务行业的创业潮,主要是经营中国料理店和“斯纳库”酒店;第二次,则在上世纪末期到世纪之交之时,比较火爆的是按摩店和以按摩为名的风俗店,还有网吧、KTV等,也开始介入一些华人生活必需的中介服务;第三次主要是在八八年北京奥运前后开始延续到最近的创业潮,虽然看上去以料理店、按摩风俗店居多,但实际上涉及到了许多服务行业,比如行政书士事务所、学生寮、不动产仲介等等。纵观这三次创业潮,很容易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1,每一次创业潮都跟时代的在日华人社会生活背景密切相关。
2,每一次创业潮也都跟在日华人自身的变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3,这三次创业潮反映了在日华人的独立性与日本主流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
第一次创业潮,在早期来日本的新华侨华人的心中一定都留下不少美好的回忆。那时,华人人数少,大家的起点都比较低;其次,大部分人都是经过文革的一代人,最小的年岁也有二十好几,甚至更大,若非偷渡来的,也大都在国内有着中、高等学历,并有过参加工作的经验;而以福建偷渡来的人来说,这些人常常是同村同乡同姓的人;所有人的念乡情绪都特别重,惜情的人特别多。至今不少人回忆起来,还常常说当年的日子过得多么慢啊,当年的热闹多么有感情啊,当年的人多么得多么的……总有说不完的感概和怀念。但是作为创业者却并不是这些人,他们只是消费者。可以说在当时的在日华人社会,已经形成了一股寄予乡情的消费群体。给与先有一定物质基础华人创业带来了机遇。就创业的人而言,如果是大陆来的话,一般都是老华侨的后代或者有老华侨社会关系背景的人,还有就是台湾人和越南华侨。将这些在日新华人的早期商业活动说成创业潮也许有些夸张,但是,新华人早期商业活动萌芽却对后来的创业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例如,一个时期中国物产店遍地开花,与此就有莫大的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从事中国物产行业的最初是在一间六帖的“阿帕都”里,买几个业务用的锅碗瓢盘,以作福建家乡小点起家的。做出来的东西刚开始时拿到当时几乎热闹地方都有的租赁录像带的店里寄卖。这里不得不插一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录像带租赁店几乎都是台湾人开的,九三年以后逐渐地才有新华人涉足。在DVD火热起来之前,经过了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在早期来日本的新华人心中,对于香港电影和香港电视连续剧的认识、喜爱和寄托,心中永远有着说不尽的回忆和怀念,因为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看录像是他们休息时间里唯一可以消遣的娱乐内容。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的增多,以及中国料理店市场的逐渐成熟,从这些租赁录像带店里慢慢地就分化、催生出了中国物产行业。换句话说,在第一次创业潮兴起的时候,满足来日本的新华人业余生活、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成为新华侨华人创业的主流方向。
最为市场的消费群体,日本的节假日或者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一些中国料理店常能见到同乡一群,朋友一伙,前来打趣热闹,酒里情浓。虽然这些人平日里都以打工为主,千辛万苦,勤俭持身,可到了这样的场合,一掷千金、豪气冲天,并不少见。但是,总体上还是以社会上兴起的一股“捞偏门”的潮流,带动了新华侨华人的事业。这些人大都是以从事“扒金宫”的人为主,这是一个时期内在日华人某一群体的特殊现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一群体从某种程度带动了在日新华人的一次又一次创业潮,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是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群体,他们离开了工作单位,整日里在社会中游并穿梭在这家店那家店之间,一个人一日里的消费上百万日元也是经常的事,也是因为这些人,“中国小姐”在很短很短的时间里在日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年在新宿、池袋、锦丝町等地,“斯纳库”似乎一夜之间蓬勃起来,“中国小姐”自己开个店不是梦想,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姐多为中国、泰国、缅甸,消费者除了日本人外,新华人也上升为成为生力军。“中国小姐”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维续新华人创业的热潮中,一开始就接过了“捞偏门”的某一群体的接力棒,长期地生存发展下去。事实上,“中国小姐”不但不自觉地担负起新华人创业的先驱使命,还带动了日本人对中国料理的认识。今天到处都能看到的传统口味和地方口味的中国料理,虽说跟华人的日益增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的开始却跟“中国小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是不容忽略。
来自于社会的种种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确实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变化有着紧密关联,而这一关联的深层原因应该是新华侨华人心中的创业热望,更是中国人不屈不饶海外谋生的精神所系。自此,新华人的创业热潮一波胜过一波,似一股滚滚洪流,再也不可抵挡了。
第二次创业潮,大约起于上世纪末期,比较火爆的是按摩店和以按摩为名的风俗店,还有网吧、KTV等,也开始介入一些华人生活必需的中介服务;遗憾的是我缺乏对这一时期日本实际情况的直观认识,只能根据耳闻来作整理。
对于这一时期听得最多的是关于非主流社会现象的种种传闻,包括服务行业的创业大都多多少少跟这些现象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非主流的社会现象来看,这是在日华人社会最混乱的一个时期。社会上不仅普遍地对“捞偏门”津津乐道,而且人们对于横财有着普遍接受的心理。原因在于:一方面这时“扒金宫”正在走向尾声,又兴起了“撬车”、“假信用卡”、“入室强盗”等,或者说,从八十年代末的“扒金宫”开始,至此在日华人社会黑暗面得到不断壮大,以地域和关系为主的各种小帮派林立,“枪支”和“毒品”也开始进入在日华人世界。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的严打形势迫使一大批七十后、八零后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涌入日本,他们带来了改革开放后一代年轻人新的残暴作风。如果将这一时期看作是在日华人疯狂地敛聚资本的一个怪异时期,除了来日华人自身的社会原因之外,还有作为“国际社会”的标示也使日本国的法律得到一次见证并进一步地得到完善。现实地,它强烈地刺激着在日华人社会各个层面渴求财富的神经系统,催生了一批日后成功的创业人士,同时催生了在日华人多行业的创业行为,毕竟在这个混乱时期,还存在着一批冷静理性的旁观者、边缘人,他们从“混乱”中吸纳了最原始资本,成为日后创业的物质基础。而以按摩店和以按摩为名的风俗店,还有网吧、KTV等这一时期的在日华人创业亮点正是夹在主流和非主流之间,表现出了一个疯狂的扩张模式和千奇百怪的经营方式。时至今日,仍留在日本从事当年起家行业的这些创业者,都逐渐地走出原先的经营路数,寻求并融入社会主流的服务行业。
而从主流的社会现象来看,一代学子学业有成之后,通过参加工作的社会积累和社会观察,开始在各种社会动因和生活追求的驱使下,启动了华人主流的创业历程。IT产业的勃勃生机,贸易行业的无限商机,激励并鼓动着一代学子奋发图强的学习和创业。这一方面的创业事迹在当时大都默默无闻,当时的创业有多难,我们是无从想象,也许只有创业者自己心中有着厚厚的一摞帐。直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些成功了的人士,或许动了羡慕和钦佩,起了妒嫉和向往,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他们作为先驱者所付出的血汗和泪水,不告诉你并不等于没有,告诉你并不等于什么都可以直白的。
总体上来说,第二次创业潮不仅拓宽了在日华人的社会接触面,而且发生了多行业交叉和深入发展的可能,并产生了服务于在日华人专有行业,它作为在日华人创业的成长期,起到了一定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日本政府放宽了技能签证,短短几年从中国的东西南北涌入大量的以“厨师”签证为主的新人群。为此,很多人不仅在都市内寻找可以办理此类签证的料理店,而且不少人逐渐地向关东偏远地区需求落脚点,因为获取这种签证的奥妙在于“开一家料理店,多添几个灶”,它有关申请的人数,人数就意味着巨额利润。之后,北京奥运前后,以东京都为例,中国料理店如雨后春笋一样地冒出来,如果说东京都是一座大花园,那一个时期里中国料理店就像这座大花园里的白花,到处开放。这正是由于持有技能签证的人增多和以此为主因和目的的缘故,它们给第三次创业潮带来了新的血液,也催生了第三次创业潮。与此同时,日本国也逐步地放宽了就学、留学签证和配偶签证,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就是准八十后、九十后的新人以及数量庞大的年轻女性来到日本,使得以中国料理店为代表的服务行业有了以中国人为消费主体的社会基础,也使得按摩店、网吧、KTV、物产店等行业得到充实和扩展,并且波及了其它服务行业。零七年出现两次中国食品危机,即冷冻包装的青豆和有毒冷冻饺子事件,使得物产店在某种程度有些萎缩,但整体地对市场影响并不大,比如在关东地区,由于研修生的增多,以研修生为消费主体的物产店日渐增多。
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卫星国际网络电信服务的发展。华人在日本打国际电话成为一项重要商业业务,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被有心人关注并利用,成为敛聚钱财的手段。九十年代初期就出了“伪电话卡”,起初是贴面填孔的形式,这一时期的性能较不稳定,也曾因为使用这种卡即构成违法行为;之后是切割拼贴的形式,这时日本的路面上可以使用国际电话的电话亭已经变得很少见了,卡的性能较好,但形象太差,为了打国际电话经常要四处寻找尚存的国际电话亭;后来能够冲上所需的“磁性方程式”什么卡都行,可是,能打国际的公用电话亭却几乎找不到了,就这样,这种电话卡走到终点了。也差不多在这时,出现了卫星国际网络电信服务这种能够相对地替代“假电话卡”的新方式。因为,作为中国人几乎人人都有打国际电话的需要,尤其那时的互联网和电脑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正常的通过海底电缆的国际电话费可以说是在日华人的一笔不小开支,寻求并实现合法的更便宜更便利的国际电信服务,既是商机又是在日华人创业的亮点。“国际电话卡”应时而生,是时代科技生产力发展和国际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它不仅广泛地服务在日外国人也造就了一批在日华人的新创业者。
从第三次创业潮的发展状况来看,越往后期社会主流的创业者数量越庞大,也越来越人的人理性地看到,只有走主流社会的创业之路,才有长期稳定发展的可能。也由于象包船偷渡的这种出国方式几乎成为历史,社会上不稳定因素的减少,持有稳定签证的人越来越多,在日华人进行各种创业的社会基础正在形成,也越来越赖于谋求日本主流发展的各种可能。回头路是无路可走,日本政府不答应,成长起来的在日华人主流社会不答应,那么,服务行业只有朝着正大光明的主流发展道路走下去。
桂林家教网 http://www.0773teach.com/
桂林家教 http://www.0773teach.com/
桂林家教中心 http://www.0773teach.com/
上一篇:
南海冲突频发及和平主义的失败
下一篇:
《梅花魂》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