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
洋洋是听不懂妈妈的话吗?妈妈说的“要去做饭”的话,洋洋肯定是听懂了的,可是后来妈妈看到洋洋坚持让自己陪着玩,并哭起来,这时妈妈说,“你哭吧,你使劲地哭吧!”这句话洋洋是肯定听不懂的,因为洋洋在妈妈说完后,反倒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记得我听一位小学院长讲过这样这个例子:上课铃响了,三个1年级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跑回教室,“报告!”三个小孩站在班级门口向老师大声喊着。 “哟!你们还回来呀,再玩会儿去吧,别急着回来呀!”三个男孩听完,转身就向外跑。“回来!”老师哭笑容不得。后来,校长帮着老师分析:闹出这个笑话,错不在三个男孩,而是因为老师不了解1年级小孩的特点。这个老师原来经常教高年级,说“反话”学生也能听出来,等到再教低年级时,因为小孩的语言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小孩听不懂老师说的反话,才闹出这样的笑容话。
洋洋的妈妈也是犯了相似的错误,对小孩的年龄特点不了解。这个年龄的小孩,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要用正面勉励的方式,强化小孩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小孩。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小孩需要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小孩的行为以仿照借鉴为主,要让小孩怎样做,就先做给小孩看,小孩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必须辅以肉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小孩明白家长说的是啥意思。同时小孩理解能力差,注意志的转移需求这个过程,要给小孩一段思考的时刻。针对小孩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给小孩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小孩的内心特点,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让小孩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我的行为。下面给出的一些办法正是帮助家长化解洋洋出现的相似问题。
事前先给小孩一些“内心准备”
在和小孩共同玩game之前,可以先将时刻安排告诉小孩,让小孩有内心准备。如,我妈提前告诉洋洋,“如今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我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我看会儿书或自我玩一会儿,等吃了饭,我妈还可以陪你玩这个小时。”小孩虽然还不见时刻观念,但预计会知晓时刻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内心准备,到需求改动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仿照小孩的“不良行为”
小孩在三岁今后已经开端能判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容易的判别能力,小孩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game,也不愿意让我妈逃离,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仿照这些表现,小孩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我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我的情绪。如看着小孩要哭,我妈就假装哭,“ 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小孩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容。家长和小孩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结束game要“事先声明”
在game之前告诉小孩时刻安排,也会因为小孩的记忆力保持时刻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小孩,“事先声明”,以防小孩因为忘记而“变卦 ”。如,“宝宝,再玩十分钟我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商品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小孩想起自我的承诺,也提醒小孩兑现自我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