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点上,我感到必须把“70后”、“80后”这两代人分开来说。区别是,“70后”自己扮演了强权爸爸妈妈,“80后”则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及小孩尚小等原因,就算目 前长大成人做了爸爸妈妈,仍是“被强权”的对象。
“70后”出生在文革完结前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国内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市场意识劈面而来,敏捷塑造了一代人的思维模式;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于前辈。他们自信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小孩,可是有关教育的科学与民主意识尚未得到普及。所以这一代人常常会以贸易社会的思维模式,或是以技术思维模式来看待小孩。例如把小孩送到寄宿制学校 ,要求小孩取得优异的开考成绩,各方面严厉要求小孩,爸爸妈妈的意见老是对的……总而言之,在生活中表现得很强势。“爸爸妈妈强权”的性质就是对小孩自由意志的剥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小孩懦弱、逆反、没有上进心等等。
这些年来,人们一说到目 前小孩们广泛存在的问题时,都说小孩是被“溺爱好”坏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归纳。这种错误归纳长时间以来深入人心,使爸爸妈妈们迟迟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甚至错上加错地更往前走。例如有人为了不溺爱好,就更峻厉地要求小孩,甚至打骂小孩。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是肯定的,就是小孩更不如意。
实际上,只要是正常的爱好,给小孩再多也不会把小孩爱好坏了,因为没有爱好就没有康健长大。假如说较_多的“爱好”会让小孩变坏,那肯定不是“爱好”,只不过是披着爱好的外衣的“过度管制”。例如小到吃饭、大到上什么课外班或选择什么专业,爸爸妈妈都要小孩按自己的想法来。“听话”仍是我们在教育小孩时的焦点审美心理。人们说“四二一”家庭种 类有问题,不错,是有问题,但问题绝不是小孩被爱好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几个家长管一个小孩,爸爸妈妈假如再说一不二地强势,小孩身上得捆绑多少绳索阿?一个被太多绳索捆绑的小孩,怎么可能是一个开心、康健、有出息的小孩呢?!
“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成为共识,公众对它还有太多的误解。每当我在不一样的场合说到给小孩自由的问题时,总会遭遇质疑,而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多么幼稚的阶段。自由与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说“尊重小孩”,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实际上就酿成一句空论。所以,年青的爸爸妈妈们应该来一次自我思想启蒙举动,再次理解自由,再次估价自由在教育中的价值。理解了人的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价值,在爸爸妈妈内心自会掀起一场“去强权举动”,这不仅是爸爸妈妈的进步,也是整个社会教育文化的进步。
而“80后”爸爸妈妈,基于前面提到的现 今差异,且他们的学习意识更强些;或者因 为他们的小孩尚年幼,强权的问题还没有在这一代爸爸妈妈身上凸显出来。但他们却必须直面自己爸爸妈妈的强势。因为这一代人绝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爸爸妈妈绝很多是“50后”,到他们自己的小孩在近年出生后,爸爸妈妈都还年富力强。这些年富力强的“老人”们,自己年青时只抚养了一个小孩,既积攒了一些带小孩的经验,又没过足带小孩的瘾,所以在孙辈出生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手经办。在不少家庭中,“80后”爸爸妈妈成了配角,小孩除了吃奶找母亲,其余事情老爷外婆都包了。长辈们在教育理念上固守过去的老习惯,甚至做得过火,又不肯去学习新的教育知识,也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这样,在带小孩的过程 中,两代人就会接续发生冲突。不少年青人陷于两难境地,既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带小孩,又无法阻止爸爸妈妈对小孩毁坏-性的教育。
不少教育问题实际上无关“政策”或“制度”,而是人-性的问题。“爸爸妈妈强权”发端于个体,毁坏力却波及整个社会,它是最隐蔽但最尖锐的刀子,假如注意不到,就会伤人。
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直接诱因是什么?
目 前爸爸妈妈教育子女方面确实有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要以一种负面的心态来看待。哪个现 今哪个国家 没有自己的问题呢?有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才奇怪呢。
现 今爸爸妈妈们直面的教育子女的困惑,其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分析起来,主要是这几种:
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生活扣构改变。主要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思维模式的改变。爸爸妈妈们不少的改变是被动的,过去没有可以值de借鉴的经验,自我认识是个缓慢的过程 ,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将来临时还看不到。这时,假如个人的学习没有跟上的话,就会感到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端茫然的境地。这应该是绝很多爸爸妈妈感到焦心的根源。
二是某些价值观的回响,最典型的例如竞争意识。假如孤立地说“竞争”,我想它是个中-性词,有好有坏。但假如置于教育中,从一个小孩的深远发展来考虑,它的毁坏-性大于拼造-性。我们目 前却把“竞争”看成褒意词来崇拜,把它早早引入小孩的生活中。爸爸妈妈与学校 给小孩施加压力,小孩们身上的这种压力又悉 数反复给爸爸妈妈与教 师,在恶-性互动中,两 边都不堪负重。
三是国民 素养的原因。我们目 前一碰着问题,就急于来拷问制度。世上有完美的政策与制度吗?没有。再完善的制度到了笨蛋与坏人手里,都会酿成坏制度。美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统治设备,不过是智慧与美德不足时的一个不完美的解救办法。所以凡可以归功于政绩的东西,其背后必定有更高层次的人的智慧与美德。”
我认为,错误的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经管方面浅陋的做法,全是降低国民 素质的祸首祸首。提升国民 素质 本来 不是那么玄而又玄的问题,可目 前不少舆论却疏导大家往太虚幻境中找原因找谜底,动不动就“现 今”、“政策”、“制度”的,板子老是打到空气中。
语文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很深很大,远远跨越我们常识-性的理解,它不应该与数学、物理、英语等这些课程的功能并列。语文教育与所有其他学科教育的关联是果园与果树的关联,而我们目 前却只把语文当一棵普通而孤立的果树来看待,没看到它对其他果树,乃至对整个果园状态的回响力。有人说目 前的语文教育在严重损害国民 素质,我认为这句话一点也不过火。
还有目 前基础教育经管问题,当下最尖利的是教育平正问题。这个问题吵吵了这么多年,而不公道的情况却愈演愈烈。实际上,“教育不公道”是个欲盖弥彰的假靶子,背后真正的推手是人-性的贪婪与市场的不择伎俩,它反 应的正是人的素质问题。
探寻一些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框框里,教育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触角会伸入社会生活的大多 数角角落落,解决一个问题时常常会拔出萝卜带起泥。这些问题,有些是可以经过变革来谋求解决的,有些只能交给时间,交给将来。
作者与年青爸爸妈妈们沟通出路之一:不是加倍西方化,而是回归优秀传统
在探究当下的教育时,我不止一次地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回收进步的西方教育思想?
这个问题本身已有两个错误的前提假设。一是认为目 前爸爸妈妈们的一些困惑,是陈旧的传统观念所致,所以需要对“国内传统观念”进行拷问;二是认为我们之所以做得不够好,是因为还没有把西方进步的观念学到手——似乎我们解决教育问题的出路就华山一条道:向西方学习。
而我针对这一问题想首先说亮明的观点是,国内传统教育观念实际上非常进步,正是这种进步,使我们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间断的文明。刀剑炮火曾使地球上一些高度蓬勃的文明几乎完全不见,一些灿烂的文化基本覆灭;而中华文化,历经劫难,不但流芳千古,而且具有海纳百川的领受与同化能力。
拿我们公认的比较进步的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来对比国内传统教育,我们可发现,西方教育者在一两百年前说的话,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了。
“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从西方引进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强调“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小孩自由的长大空间,爸爸妈妈不要对小孩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目 前学校 大张旗鼓地引进西方的个-性化教育,而两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个字,说的不正是这个观点吗?还例如“读万卷课本,行万里路”,这与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
传统教育观念,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列出不少。从春秋现 今的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今世一些教育学者,他们的理论诉求惊人地一致,而且与西方进步教育理念并无牴牾,只不过是呈现模式不一样。现代人对传统思想不仅多有遗忘,而且常常错误地解读它们。
上一页123下一页